古陇州在先秦设都,历朝设州的“三辅之地”。陇县,史称陇州,因地处陇山东阪而得名,陕西省西部的一个县。古陇州,也是黄河流域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,同时也是西域进入关中平原的要道和通往西北的主要关隘之一,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。
陇州社火约有2000余年的历史,盛于宋、明、清时代。据陇州旧志载,早在秦汉时陇州民间就有“百戏”游演活动。
陇州社火的渊源是在古陇州先民们祭祀土神、谷神活动中所表演的傩舞、祭祀舞中逐渐加进了其它杂戏杂耍的“百戏”广场娱乐活动。这种“社日”庆典时所举行的“百戏”游演活动,古陇州人惯称为“社火”。炎帝神农氏出生在宝鸡,且《礼记》又是记述周朝祭祀礼仪活动的史料,说明社火这一民间艺术已于商周时期在民间展现出来,并逐渐在西秦大地开始盛行。
在当地有这样的说法,小初一大十五,就是人们注重春节过后的十五元宵节。陇州社火起源于宋元,普及于明清,盛行于民国,发展在改革开放的八、九十年代,现已发展成为固定的脸谱、服饰、道具和表演时间的群众性民间艺术娱乐活动。社火是陕西关中西部一种群众性的传统娱乐活动,多在元宵节游演,人称"耍社火"。劳作了一年的庄稼人为了庆祝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,便组织起来,自扮自演成各种戏曲人物,在村、镇、县城游演。由于它源于社日,意在祈求吉祥,日子红火,故名社火。 古朴无华的社火脸谱,它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,承传着民俗民情,喷放着泥土气息,以其自娱性的强大生命力而丰富着当地群众文化生活。
陇州社火的种类繁多,总结起来大致分为:马社火、背社火(即挈社火)、抬社火、山社火、高芯、高跷、车社火、秋迁、跷板、舞狮、舞龙、耍大头、古参军、竹马、旱船、刀舞、棍舞、秧歌舞、腰鼓舞等等。最近又挖掘出了血社火、创新了甲马社火。
陇州社火内容丰富,扮装形态各异。多以仙佛精道、神头鬼面;或忠臣烈士、披袍秉笏;逐臣孤子、悲欢离合;钹刀赶棒、叱奸骂谗等。内容多取材于神话、传说和历史演义,也有上古祭祀舞、傩舞,也有求吉庆、颂政通人和、宣传经济发展等内容。
陇州社火从妆扮到游演,都有一套十分繁杂的工序和过程,并有相当多的服饰、蟒袍、甲靠、凤冠、霞披、刀、枪、剑、戟、鞭、锤、把子、鼓、锣、钹、头盔等把子道具。
马社火是陇州最普遍规模最大的社火团队。各类社火表演队前均有“黑虎灵官”开道。各类社火表演队的锣鼓队阵容庞大、节奏激烈、气势磅礴、震耳欲聋,表演者挺胸昂首、神采亦亦。展现出黄土地西部壮士的雄风。传神夸张的陇州社火脸谱形成主要特色。只见装扮者身着古代战将的铠甲战袍,手持把子(如刀、枪等),骑骡坐马,雄姿猛健,威风凛凛。令人耳目一新。
社火锣鼓队规模宏大,有百面锣队,有车拉大鼓、战鼓,小到身背的腰鼓。男捶女擂,鼓声震天催人奋进。
疙瘩脸社火的原材料实际上就是鸡蛋壳。根据角色的需要而截取不同大小的鸡蛋壳,然后用纸将开口处糊起来,再把鸡蛋壳和扮演者的脸粘在一起。
注明:这四张照片是网上下载的。
东南镇苟家沟村的挈社火,那个一个人身后用钢架支撑,背了三俩个小孩。有的是前面一人背一个,有的后面一人背两个、三个的,这可是全国独一无二表演形式。它最大的特点是把大人背小孩这一习惯动作演变为民间艺术形式,保留了古朴稚拙的风格。
更有玄妙无比的是高芯社火,高达5至7米的铁芯造型上或是戏剧人物,或是山水、亭台楼阁、飞禽走兽;表演者好似凌空垂悬,随着装载高芯社火的车辆行走更显得晃晃悠悠、摇摇欲坠,提人心神。
令人叹为观止的高跷社火,演者足蹬1米多高木腿,行走翩翩,跳跃起舞,并有民间小曲伴舞,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,一个个夸张而搞笑的装扮,时不时停在人堆中,丑角左右摆动。趣态百出。令人忍俊不禁,喜笑颜开。
还有逸趣横生的跷跷板社火,只见8个彪形大汉抬着的大型跷跷板两端,表演者在空中不停地起落升降,你来我往情趣盎然。
精彩的舞龙、舞狮表演吸引着观众目光,金龙金狮随着鼓点声做出不同姿态,或勇猛剽悍,或温顺驯服,或怒目相对,或扬蹄嘶鸣,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喝彩声。秧歌舞表演也让在场的观众感受到了浓郁的节日气氛,艳丽的服饰、变幻的鼓点、干练的动作和优美的舞步展现出陇县人民高昂的生活热情。
评论